大汉第一太子 第134章 且看他起高楼(1/3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    听着吕释之含糊其辞的‘解释’,看着吕释之不住躲闪的目光,以及面上那一抹若有似无的恐惧,刘盈不由深吸一口气,悠然发出一声长叹。

    刘盈终于知道,百姓为什么要忍着低卖高买,也非要将手里的粮食,卖给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粮商了。

    ——家徒四壁,手无余财的农民,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,去建造储存粮食的粮仓!

    哪怕只是一处可以储粮一二百石,大小不过一间屋子那么大的粮仓,百姓都没有能力去建!

    为了不让粮食在自己手里发霉、发臭,百姓只能以白菜价,将自己勤劳耕作所得粮食,卖给那些拥有粮仓的粮商,等几个月后,又花高价买回当初,被自己低价卖出去的粮食,作为家中口粮······

    这样一来,关中的粮米自函谷关、武关流入关东,关中的百姓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粮食吃,也就是必然了。

    举个例子:秋天,某人从自家田亩收获粮米二百四十石,其中十六石缴了农税,剩下二百二十四石。

    家中五口人,一个冬天大概能吃三十石粮食,且冬天粮食稍容易储存一些。

    于是,这人便留了二十四石粮食,作为家里五口人过冬的口粮;剩下的二百石,以每石一千五百钱的价格,卖给了粮商,得钱三十万。

    三十万钱,听上去着实不少,但实际上,到了次年春、夏两级,这三十万钱原封不动,却只能买回来一百多石粮食。

    如此一整年过去,到次年秋收前,这个辛勤劳作,支撑起一家五口生计的农民便会发现:去年卖粮所得的三十万钱,已经是一分不剩;而卖给粮商的二百石粮食,却只换回来了一百二三十石,用作家里的口粮。

    那剩下的七-八十石粮食,去了哪里呢?

    ——被粮商不费吹灰之力的获取为‘利润’,而后又由粮商花费人力、财力送去关东,以数倍高价卖了出去······

    “呼~”

    稍有些憋闷的吐出一口浊气,刘盈再度望向吕释之时,面容之上,已再也不见丝毫轻松。

    “舅父于封国,可已建仓,以储封国所出之租税?”

    看着吕释之面带愧意的点下头颅,刘盈的心,彻底沉入了谷底。

    “嘿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“是了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“除功侯贵勋,如今汉室,谁人还有财力建造粮仓?”

    暗自一声腹诽,刘盈的面容之上,已涌上一抹无奈至极的苦涩笑容。

    答案,已经很明显了。

    ——垄断关中粮食市场,并持续不断剥削劳苦百姓的‘粮商’,恰恰是那些个执笏于朝堂,食邑封国数千上万户农民的功侯贵勋!

    正是这些道貌岸然,身开国之功的功侯贵勋,在进行着低买高卖,权钱相合,垄断关中,乃至天下粮食市场的勾当!

    有这些开国元勋庞大的权力、财力开路,一处处足以容纳数十百万石的粮仓拔地而起。

    而后,又是一石石低价收购的粮食,被这些功侯勋贵的家中奴仆送入粮仓,几个月后,又被原封不动得搬出。

    如此一年,粮仓,还是那个空空如也的粮仓;但功侯贵勋们的口袋,却不再是那个空空如也的口袋······

    “舅父方才言,前岁秋收,关中米石千八百钱;至去岁开春,方至石二千四百钱?”

    见刘盈满脸郑重,语调都满是严肃,吕释之只觉那张八寸见方的脸庞,重的根本抬不起来。

    “然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低头一声轻语,顿时惹得刘盈从软榻之上猛地站起身!

    “前岁秋八月至去岁春三月,足足七月,粮价涨不过石六百钱!”

    “然自去岁秋收至今,不过二月余,粮价便已涨三百余钱,今更日涨五十钱!”

    “如此至开春二月,关中粮价,岂不米石五千钱不止?”

    听闻刘盈这一声惊斥,吕释之也不由心下一沉。

    ——是啊!

    如今,粮价可是已经一千八百钱每石了!

    这还是初冬,百姓手里还有冬粮,基本每人买粮的时节!

    要是真按照每天五十钱涨下去,再过两个月,可不就跟刘盈说的那般,每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