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唉~”
“果然······”
“重来一世,楚王叔,还是选择了最不是办法的办法······”
蕲县以西,平叛大军中军大帐之内。
得知刘交对楚军的防守布置,刘盈不由悠然长叹一口气,旋即满是感叹的摇了摇头。
虽然在前世的这个时间点,刘盈才刚从长达一年的‘闭门思过’中解禁,但对于淮南王英布的此次叛乱,刘盈也还是有些知解。
——几乎和这一世如出一辙,于汉十一年七月起兵后,英布迅速拿下了荆地,并转头北上,向荆地以北的楚国发起攻击。
彼时,朝堂才刚受到英布起兵的消息,平叛大军才刚在长安完成集结,甚至于朝堂,都还在就‘刘邦那副身子骨,到底能不能出征’的问题推诿扯皮。
而在这段朝堂收到消息-阻止军队-确定刘邦出征-大军抵达楚地的时间里,阻挡英布叛军脚步的任务,便全然压在了楚王刘交的肩上。
大敌当前,短时间内又没有资源,偏偏英布掌控下的淮南国、荆国,恰恰就是楚国整个八九百里长的南边境线。
为了阻止英布的脚步,也为了保卫自己的封土、保卫自己的国民,楚王刘交最终,便只能将本就不过数万人的楚国军队分成了三部分,以东西二百里的距离,均匀布置在了淮水以西。
在前世,刘盈登基为傀儡,在宫中闲来无事之时,也曾召见过几位将领,讨论刘交此举究竟恰当与否。
但无论被问到这个问题的,是元勋功侯,还是朝臣、外戚,但凡是具备军方背景,对军阵之事有所知解的人,所给出的答案都如出一辙。
——兵分三路,理论上可行,但结合楚人过于重视个人、家庭,过于轻视集体的实际情况,本就处于兵力劣势的楚军兵分三路,基本不亚于自寻死路。
道理很简单和此刻的状况一样,彼时的楚国军队,同样是不过三、四万人马!
就算刘交拼了老命,强制征发民壮充军,顶天了去,也就是在此基础上,再多上几万乌合之众。
但彼时的英布,却是手握淮南叛军足足十万人,又裹挟了荆王刘贾的军队以及荆国百姓,实际战斗编制达到了十五万人,对外号称三十万人!
如此悬殊的人数差距,就算是正面对抗,楚国军队,都必然会处于极大的劣势,就更枉论兵分三路,将本就不多的力量,布置的更加分散了。
只不过,刘盈也还记得虽然对刘交‘兵分三路’的决策表示遗憾,但每一个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,都曾补上这么一句话。
——楚王兵分三路是否合理,确实有待商榷;但除此之外,基本没有别的选择,摆在彼时的刘交面前······
原因也很简单刘交肩上的担子,实在是太重了些······
一者,叛军人多势众,而楚军兵少将寡,双方兵力严重不对等;
二者,叛军刚获得一场灭国大胜,士气正盛,而此消彼长之下,楚国军队人心惶惶,军心不稳;
三者,则是刘交除了要在南方边境线布防,在楚国内陆的一些战略重地,也同样需要布下重兵。
——要知道刘汉社稷的龙兴之地,可就在楚国境内!
就算不为了皇帝哥哥的面子、刘汉社稷的颜面,光是看在自己头上顶着‘刘’姓的份儿上,刘交也绝对不能让丰沛龙兴之所,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危险。
除了丰沛,刘交所在的楚都彭城,自然也要留下部分力量,以防万一。
留下这么一支人马,万一南方防线失守,刘交仗着彭城的高墙坚城,也有机会能等到刘邦大军的到来。
至不济,也总不至于沦落到荆王刘贾那般悲惨的下场。
再有,便是刘交除了要尽量保证‘楚地不被英布掌控’之外,还有一个看上去十分不合理,实际上却极为关键的战略任务。
——作为短期内唯一一支有能力阻挡叛军脚步的力量,刘交非但不能让楚国被英布掌控,与此同时,刘交还不能让英布放弃攻打楚国,转头西进,直接对淮阳、梁国,乃至于梁国以西的荥阳、洛阳造成威胁!
盖因为英布北上,还只是‘齐楚告警’;但若是西进,那片刻就是函谷告警,关中大震!
所以,刘交万般无奈之下,只能分兵。
兵分三路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