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汉第一太子 第100章 底气大小,取决于腰包胖瘦(1/3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    刘盈做出温言相劝的架势,阳城延自也只能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。

    倒也不是如今的刘盈,已经有了让阳城延动摇信念的个人魅力。

    而是从刘盈口中,听到那句‘非用不可’的时候,阳城延想起了上午,随丞相萧何、计相张苍二人同乘一车回长安时,二人说的那些话。

    “家上欲用者,非石砖,而乃备筑长安之石砖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“整修郑国渠所需之力役,便当指望此石砖二十万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“石砖中,还真能蹦出来力役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回忆着萧何、张苍二人莫名其妙的话语,阳城延也不由稍坐正了身,面带疑虑的抬起头,望向对坐于五步外的刘盈。

    见阳城延这番作态,刘盈也不由暗自松了口气,稍沉吟片刻,便温笑着抬起头。

    “方才,少府亦言:父皇令筑建都城长安,然苦于府库空虚,长安城竟五年而未能起建。”

    “便是少府顷尽除铸钱之余力,往五岁,亦只得石砖二十万;尽用之于筑建长安四墙,亦不过半墙之用。”

    语调平和的说着,刘盈不由温尔一笑。

    “既如此,少府不妨试言:现今,府库因何空虚?”

    听闻刘盈此言,纵是胸有成竹,阳城延也不由稍一措辞,才面色沉凝的一拱手。

    “府库者,虽只一词,实分为二,即府、库。”

    “府者,乃臣所领之少府内帑;库者,则乃萧相所掌之国库。”

    “国库之所得,多以农税为主;内帑之所入,则更尽为口赋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阳城延也不由稍叹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自陛下立汉社稷,便许民休养生息,轻徭薄税,农税只十五取一;口赋,则为户一算,即百二十钱。”

    “农税十五取一,便使国库所得之税粮,直决于农户秋收之丰寡。”

    “农获粮者丰,则农税丰,获粮者寡,则农税寡。”

    “及口赋,户百二十钱,故少府内帑所入钱之多寡,便决自天下民户之多寡。”

    “户多,则口赋多;户少,则口赋少。”

    言罢,阳城延话头稍一滞,低头掐指默算好一会儿,才又抬起头,面带沉重的望向刘盈。

    “家上或有不知:今天下,在农籍之民凡近三百万户,近一千七百余万口。”

    “此民三百万户,为彻侯所食者,约二十八万五千户;为诸侯国民者,更几近百五十万户。”

    “于关中事农,捐农税于国库、缴口赋于少府者,只关中民九十余万户,及汉中、巴、蜀等数郡之名,共计不过百三十万户。”

    “及北地、陇右,但无力输税、赋入关,更需朝堂拨之以钱、粮,方可使边关之民,不至饿殍而死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听着阳城延这一串虽不算太精确,却也能直观展现出汉室如今人口、财政状况的数据,纵是心中有所预料,刘盈也不由面色一沉。

    一千七百万人口,三百万户人家,有将近十分之一被封给彻侯阶级,又有将近一半被关东各诸侯国瓜分。

    中央能直接收取税、赋的,竟只有关中九十余万户,以及汉中、巴蜀地区的近三十万户百姓······

    “人口低谷啊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刘盈正思虑间,就见阳城延又清了清嗓,将更直观的数据,摆在了刘盈的面前。

    “关中、汉中,及巴、蜀之地,得民百三十万户,又陛下授民田爵,户得田百亩。”

    “若以去岁,关中粮产均数,即亩得粟二石半为准,此民百三十万户,当户捐农税近十七石,口赋百二十钱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,国库岁得农税,便近千四百万石;少府得口赋,则为一万万五千万余钱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听闻阳城延道出这串数据,刘盈不由面色沉重的微一点头。

    虽然先前,刘盈对汉室具体的财政收入不太了解,但也大概知道国库、内帑每年,能收到多少农税、口赋。

    口赋,是从五年前,老爹刘邦登基为帝,鼎立社稷之时就定死的:每户人家每年交一百二十钱。

    从那一年开始,少府的口赋收入,便是从一万万开始逐年增长,涨到了过去这一两年,将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